帝王之都紫禁城
現今的紫禁城規劃始於元代,西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以燕京作為中都,元世祖放棄了金代以前的都城舊址,由劉秉忠、郭守敬二位風水大臣重新勘察選址,西元1267年開始興建,後來又將中都改名為大都。明朝燕王朱棣遷都北京,當時的江西贛州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,便將宮殿中軸線東移,置於左青龍方以壓制元朝殘餘王氣,並重挖了約五十米寬的護城河,使紫禁城固若金湯,從護城河中挖出的土方,運至宮殿的後方,堆成今日的景山。
在午門與太和門之間,在廣闊的明堂中,還用人工挖成長約二千公尺呈圓拱形的金水河,自宮城的西北角引護城河之水,環抱紫禁城,到東南角又流入護城河,形成玉帶水的格局。
紫禁城宮殿式的建築,經明清兩代帝王的佈局,成為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造古建築群,坐正北向正南,更正確的講法坐子山午向丙子分金,也就是三百五十七度左右,與宋代以前喜坐庚子分金二到四度明顯不同。紫禁城主要宮殿的建築都在中軸線上,再左右對稱地展開,外朝以太和、中和、保和三殿為主,前面有太和門,兩側又有文華、武英兩組宮殿;內庭則以乾清宮、交泰殿、坤宁宮為主,東側有奉先、皇極等殿,西側有養心殿、雨花閣、慈寧宮等,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,前朝後寢主從分明。這種以中軸線為主,採取前低後高、前水後山,均衡對稱也符合風水的佈局。(摘錄自張玉正著【細說中國帝陵風水】) |